您所在位置:

健康科普>内容>

心律失常健康宣教

发布时间:2023年07月07日 来源: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阅读次数:

心律失常(cardiac arrhythmia) 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、过快或过慢等症状的总称,通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接受手术治疗,辅以生活方式改善,定期随诊复查,大多可有效控制病情,长期生存。

 

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,其中后天获得性包括生理性因素(如运动、情绪变化等)和病理性因素(如心血管疾病、全身性原因),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结构或功能改变时亦可诱发心律失常。

 

常见病理性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

心血管疾病:包括冠心病、高血压性心脏病、风湿性心脏病、瓣膜病、心肌病、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。

全身性原因:包括药物毒性作用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、神经与体液调节功能失调等。

其他心外器官功能或结构改变: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、脑卒中等。

诱发因素胸部手术(尤其是心脏手术)、麻醉过程、心导管检查、各种心脏介入性治疗等可诱发心律失常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,例如大量饮酒或咖啡、饮浓茶、情绪激动、大量运动等均可导致正常人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。

 

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,取决于发病的类型以及持续的时间,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。

典型症状包括心悸、乏力等,但很多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。

典型症状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,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悸、出汗、乏力、憋气等症状,此时,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适,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、黑矇、晕厥,甚至猝死等。

 

伴随症状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外周血流动力学障碍时,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:

脑:视力模糊、头晕、黑矇、晕厥等。

胃肠道: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
肾:尿频、尿急、多尿等。

肺:胸闷、气促、呼吸困难等。

 

就医的原则:对于因情绪激动或运动等生理性因素,出现偶发短暂性心律失常且无相关症状的健康人群,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,症状加重时就诊。

对于有高危遗传因素或病理性因素的人群,应重视体检中的心电图检查,一旦体检中出现异常心电图,需在医生指导下做进一步检查。

已经出现或疑似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的人群,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发作频率高,应该尽快就医。

心律失常是一组常见病,定期到医院检查,复查有关项目,合理调整用药。

有基础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的人群,应配合医生尽早进行治疗。有高危因素的人群,应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,定期体检进行心电图检查,必要时完善动态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检查等。

 

日常病情监测

患者可定时监测脉搏,每次测量时间不少于 1分钟。

 

降低心律失常发病率,预防措施包括:

1.健康的饮食:低盐、低脂,适当摄入水果、蔬菜和坚果。

2.适度的运动:注意休息和适当运动。

3.稳定的情绪: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,精神放松,不过度紧张。

4.合理的用药:谨慎使用非处方药物,遵医嘱合理用药。

5.自我监测:定时监测脉搏。

6.定期体检。(心内科一病区 许键
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